张小泉与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是坚守亦是匠心

2022-12-29 15:41:28   来源:搜狐   评论:0   [收藏]   [评论]
导读:  五千年华夏,浩瀚文脉历久弥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印记亦是民族之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深藏功与名,却以精湛的技艺使得非遗技艺重焕生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血赤诚,在谈笑风生中接力着文化传承。他
  五千年华夏,浩瀚文脉历久弥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印记亦是民族之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深藏功与名,却以精湛的技艺使得非遗技艺重焕生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血赤诚,在谈笑风生中接力着文化传承。他们便是非遗传承人。近年来,随着“非遗”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随着地方、国家展开保护及实践,越来越多的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对民族民间的手艺人也愈发重视,这是对历史长河的回溯,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在其中,民族企业张小泉以一手精湛的“镶钢锻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此之后积极促进助推文化传承,不仅仅重视技艺的传承,更是聚焦非遗匠师,打造张小泉×匠师朋友系列,深挖其背后的故事,使更多人能了解到非遗匠师在其中的坚守与努力。

  

 

  (匠师召集令活动现场-东阳锡艺传承人卢晓侃现场展示)

  东阳锡艺、民间剪纸技艺作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两项非遗技艺,皆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亮如银,明如镜”指的正是非遗技艺——锡艺,锡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古时候,人们常在井底放上锡块,净化水质,是民间主流金属。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

  

  (东阳锡艺制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的民间剪纸,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民间艺术文化的珍贵宝藏,是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深刻体现了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剪纸风格粗犷,南方剪纸风格细腻,虽有着地域风格的差异,但总体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展望与渴求。

  

 

  (剪纸艺术作品——方建国老师根据张小泉连环画创作的剪纸作品)

  而通过张小泉所打造的【匠师朋友】微纪录片,我们也得以走进东阳锡艺传承人卢晓侃及剪纸传承人方建国的世界,探寻到他们与非遗技艺的渊源。出生于打镴世家的卢晓侃,从小便目睹父亲制作锡器。在敲敲打打的声音中长大,逐渐对打锡技艺耳濡目染。后来虽从事设计多年,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也不断意识到锡艺这门非遗手艺所承载的意义,便重新开始东阳锡艺的探索及发展。他创新地以“锡艺+”跨界融合的方式,让传统锡艺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让锡器重新走进当代生活。

  而剪纸传承人方建国,自与剪纸结缘起,便与张小泉结下不解之缘。剪纸的人与剪刀的关系可谓是唇齿相依,而张小泉也像一个老伙计一样陪伴在传承人的身边见证了一件件优秀的剪纸艺术品的诞生。对方建国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看到一张普通的红纸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副剪纸作品时,之前种种辛苦,都会变成美好的记忆。

  

  (剪纸传承人方建国老师)

  锡艺传承人卢晓侃指出,非遗要传承、要活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回归到生活应用场景中,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并普及。所以,需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共融之处,才是长远的传承之道。这也正与老字号品牌张小泉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些年来,张小泉与传统文化不断跨界合作,基于用户需求,创造了许多可以用于生活场景的产品,使得这些文化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对同为非遗技艺传承的张小泉及匠师们来说,传承的是技艺,守住的是诺言和匠心。对非遗技艺的专注及对传统文化守护的责任,才是品牌一直不断奋斗前进的动力及同为非遗匠人间的惺惺相惜。

分享到:
责任编辑:zsz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