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导航与空间智能技术”主题活动举办
一、盛会启幕:共谋机器人智慧进阶新图景
8月11日,“机器人导航与空间智能技术” 主题活动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活动是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与郑州大学联合主办,汇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大数据研究院等20余所顶尖机构学者,吸引200余名科技工作者现场参与,共同探讨机器人自主决策的“大脑”与“眼睛”如何突破技术边界。
二、战略高度:空间智能成为大国科技竞速关键赛点
主题活动开幕环节,主持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校长李玲玲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论坛主题与议程。随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校长刘兆瑜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刘教授在致辞中强调:“高精度导航与空间认知能力,正重塑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维度。”接着,会议主席、长安大学校长李树涛教授代表组委会致欢迎辞,李教授在致辞中进一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布局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的重要指示,赋予空间智能三重使命——筑牢大国安全基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论坛涵盖北斗融合、智能感知、类脑模型等前沿方向,聚焦我国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需求。
三、技术突破:九大成果贯通空间智能全链条
随着论坛进入报告交流环节,由九位国家级人才带来的重磅报告以“感知-认知-决策”为逻辑主线,层层揭开空间智能技术的神秘面纱。在此环节,邓中亮教授作为无线网络定位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最新提出的北斗-5G NTN(非地面网络)厘米级全域定位技术,邓教授指出,该技术融合了北斗卫星的高精度定位能力与5G NTN的广覆盖特性,通过创新的算法与系统架构,实现了厘米级精度的全域定位。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为机器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坐标感知能力,仿佛为机器人植入了“空间坐标感知神经”,使其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精准定位与导航。邓教授强调,北斗-5G NTN厘米级全域定位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万物智联的发展,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此外,其他专家的报告同样精彩纷呈,张承慧教授团队重构“感-通-算”能源网络范式;黄磊教授以低空智联通信架构赋能复杂场景动态建模;董永康教授突破复杂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壁垒;刘丽炜教授解锁了光学成像全域感知;杨秦敏教授海上风电智能运维技术扩展了机器人“环境认知之眼”;李国齐研究员开创类脑通用智能模型;陈涛教授建立四维具身决策架构;李泽超教授以具身视觉定位理论铸就机器人“自主决策大脑”。这些成果不仅标志着技术代际跃升,更折射出中国科研力量的战略转型——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级创新。当感知神经、环境认知与决策大脑形成闭环,机器人将进化成真正的‘空间智能体’。
四、未来展望:从技术裂变到文明跃迁
当机器人学会“空间思考”,人类将开启多维宇宙探索纪元。正如李树涛教授展望时指出:“空间智能技术将成为连通工业革命与智能文明的时空之桥。”本次主题活动播下的创新火种,必将助力中国在智能体革命中抢占先机,让北斗时空基准、类脑决策架构等中国标准惠及全球文明进程!